- 发布时间: 2021-08-10
如何幸福?
这是一个摆在多数中国人面前的难题。
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式,有人选择泡在茶馆、酒吧,用与陌生人的调情与口水消磨时光;有人选择电视,把生命贡献给韩剧和芒果台;但只有辛勤工作过的人,和那些拨得开眼前看得见未来的人,有能力和见地选择更有品质的生活:
找个山好水好的地方,偶尔把人生换种模式,用生活的方式旅行,用旅行的方式居住,不求纵情山水,只求找回真我。
旅居不是现代社会的特产
历史上既有
从中国古代开始,就有类似相关旅居生活的描述。
唐代诗人最接近旅居本意的是当时的“文人出塞”的诗篇,包括文人入幕、游边、使边三个方面。李白很多的诗作也是游离大好河山的记录。明代诗人袁中道历经37年由江南经山东赴京师一路风尘仆仆,旅居无数县市写就《游居录》。元代旅居中国30余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40余城市,他的《马可波罗游记》广为流传。这是一个国外旅居的明证。
给当下旅游从业者的借鉴是在做旅居项目时,其实从历史文化土壤中可以挖掘很多内容进行运用,但如何进行运用是需要看操作者的运用能力了。古代的项目如何能够吸引人,打动人心,从人性最本底的需求基本一致性来看,这些旅居历史文化对当下文旅开发还是具有深层次的指导解决意义,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中国乡村是未来最稀缺的旅居资源
当旅居遇上乡村,乡村旅居便以一种生活化的旅游方式来到我们面前。
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、宁静、生态、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,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,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,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,因此,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,然后才是生态、绿色、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,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。
乡村旅居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,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。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,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,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,目的是满足他们的“世外桃源”情结,消释他们的“乡愁”心结。
基于此,乡村旅居是营造一个社区,而非创造一个说来就来、说走就走的景区;是渲染一种与原住民心相印、手相牵的生活氛围,而非成为“家住对门不相识”的过客;是小众的、鲜活的、带有情感色彩的亲情,而非大众的、生硬的、带有商业气息的业态和客情。
旅居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更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论。
旅居中的重要产品组成,就是住。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旅居产品的呈现。但是,把住宿理解成为旅居产品,就有点过于狭隘。旅居的核心是换一种生活场景,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,住宿只是基础条件。
旅居本身是一个组合型产品,需要的是人文、美景、美食、住宿等多方位的服务集合。在提供舒适住宿环境的基础上,要根据不同的需求,去定制和完善生活类产品。
但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,对于快节奏的城里人来说是一种奢侈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说出来是一句简单的话,但在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中,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?越是简单的东西,越是一种奢望,而这种奢望,就是最好的市场契机,在这个喧闹的社会中,探寻一份宁静与喜欢。
旅游的发展,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而改变的。风景看够了,自然就需要另一种体验。交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提升,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,都为旅居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。
但是旅居产品却需要灵魂,只可惜大多数的人做的都是华丽的躯壳,就好比装修,都认为钱花的多就是好的,而忽略了用思路和创意植入灵魂。旅居要的是与众不同,而不是高端奢华。好的旅居产品,是用心探寻出的生活方式;是静下心来享受自己的理想状态;是远离过去的喧嚣与压力。
旅居不是单一类产品,而是一个大融合产品,卖的不是吃、不是住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就像当初的民宿,卖的是老板娘文化一样,旅居更与要一个灵魂主导。去用不同的生活方式,去服务更多爱生活的人。
生活方式,未来旅居的灵魂导向,让需求释放,旅居必然成为旅游行业的下一个风口。